点击全文阅读
杨家岭村,地处江淮。这里没高山,只有丘陵,沟壑纵横,水塘星罗棋布,以种水稻为主,离大城市较远。从古到今,当地人很重视教育,认识到,要想孩子今后有出息,走进大城市,只有走读书这条路。
他们信奉古训: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”
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,杨家岭村搭上义务教育“双基”建设的快车,自筹部分资金建了一到五年级的完全小学,有效地解决了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。
学校竣工那天,村民敲锣打鼓放鞭炮,像过年一样,载歌载舞,以示庆祝。终于圆了几辈人的梦想,把她亲切称之为“凤凰”,期待适龄儿童通过这里学习,能够小鸡变成凤凰。
几十年过去,从这所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、研究生,企业老板,学科带头人,明星,比比皆是。虽然称不上大红大紫,却也是人才济济,群星灿烂。
然而,时间来到乡村振兴当口,杨家岭村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,大量年轻人入城,带走了适龄儿童,昔日的“凤凰”只剩空巢。
恰时,养老成了乡村振兴重要内容。如何办好全村人养老,成了村支两委亟待考虑的问题。
有一天,村支书刘长林渡步来到学校门口,望着空荡荡校舍,突然来了灵感,租用校舍,改为助养中心。
刘长林是个务实的人,想到了就干,便以村支两委的名义,向上级部门申请,将其改着助养设施,起名“杨家岭助养中心”。
这涉及国有固定资产的流转与盘活,自然有一番周折。好在各部门提高了职能效能,手续很快办下来。从此,闲置的校舍赋予它新的职能。
“杨家岭助养中心”牌匾挂在一侧,杨保铜骑着车很快就找到。原来,“助养中心”与村卫生室、村委会在公路一侧,相距并不远。
杨保铜把车停在一边,细细观察,“助养中心”四周围着院墙,一个门进出,门边留门卫室。院门是铁栅栏,很紧实。
杨保铜正想进去看看,刚迈步,就听见有人问:“同志哥,你找谁?”声音从门卫室里传出来,一个瘦瘦的矮小人,戴着鸭舌帽,热情地向他打招呼,走到他面前。
“哦,不找谁。我想看看咋助养。”杨保铜说。
“呵呵。助养形式多着呢:喝喝茶,聊聊天,听听大鼓书什么的。为本村老人提供服务。进出自由,老人愿意来就来,愿意走就走,没有限制。”
“有老板吗?”
“老板很多。”
“咋有很多老板呢?”
“想喝茶的,有茶老板;听大鼓书的,有说书老板;玩牌的,有牌老板;嗑瓜子的,有瓜子老板·。还有理发的,刮胡子的,采耳的·····真的很多。”
“收费吗?”
“一块钱。”
“一块钱,咋养活?”
“同志哥,你要明白。在这里不是做生意,是提供服务。专为解决这些老人的寂寞问题,当然不能收高费。”
“哦”杨保铜点点头,“别说,还真的是一项惠民工程呐。”
“那是。你看”看门男子指着二楼说,“腿脚好的,上二楼打牌;腿脚不便的,就在楼下喝茶,听大鼓书。”
说罢,就听见“咚咚咚”,传出一男子说不是说,唱不是唱的奇怪腔调,“呃——这薛云贵呀,征完东就要去征西呀,咚咚咚。”
“哦,说薛云贵征西。”杨保铜说,“你在这里做门卫,有工资吗?”
“不要工资。我五包啊。”
“免费的?”
“当然。”男子很激动,“我吃喝不愁,生病不愁,政tຊ府都包了。在家里也没事,还不如到中心找点活干,人也精神些。你说是不是?”
“也是啊。看来我老爹留在老家,不进养老院也是可行的。”
“同志哥呀,老人有老人的想法。岁数越大,越离不开故土啊。”
“哎,我老爹有些犯糊涂,怕就怕这。”
“你的担心不无道理,但是,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。
一般来说,越寂寞越容易犯糊涂。你想啊,整天没一个人同他说说话,能不犯糊涂吗?憋也憋出毛病来呀。”
“是啊。”
“人到了老年,也像孩子一样,需要热闹,需要与人说说话,聊聊天,家长里短,谈谈感兴趣的事。说得多了,就没有憋屈,也就化解了烦恼。”
“嗯,有道理。想不到你懂得这么多。”
“下河知鱼性,上山识鸟音。与老年人打交道多了,自然就懂得多一些。”
“感谢你说得这么多。”杨保铜准备推起车走。
“同志哥呀,你也别急着走哇,听我把话说完。老年人也像年轻人一样,也要娱乐呀。
在家里待着没事,可以到助养中心来喝喝茶,聊聊天呀。真的。
有好多子女,回到家中,掏点钱给老人,就以为没事。却不知老人们根本不在乎钱呀。
他们要说话,要交流,把憋在心底的话说出来,要缓解情绪。众人在一块,心里会好过些呀。你说是不是呀?在一块,有许多乐趣呀。”
还别说,门卫老哥句句说在杨保铜的心坎上。杨保铜连忙掏出香烟,递上一支。
“老哥贵姓呀。”然后自己也点一支。
“谈不上贵姓啊。我姓刘,与村支书一个姓呀。同志哥你贵姓呀?”
“我姓杨,老家杨家岭。我老爹人称杨老头。”
“啊,你是杨老头的少爷呀。”
杨保铜不好意思说:“刘老哥,以后我老爹若进来了,你呀一块关照一下呀。”
“一定一定。杨老头我熟啊。他现在身体不好吗?”
杨保铜笑了笑说,“目前身体没大碍。就是时常犯糊涂,我有些担心。”
“你是在哪里上班啊,不方便照顾吗?”
“就是。我在成林学校上班,离老家几十里,不方便啊。”
“不是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呀?”
“有是有。各有各的事啊。”
听得出,杨保铜并不愿意谈得过细。刘门卫是有丰富阅历的过来人,自然听得出话里有话,难言之隐,就不再细问,只说了“你老爹若进来了,一定过细,留心观察。”
刘门卫往东指了指,“村部和村卫生室就在前面。”
杨保铜就此告辞,骑车去村卫生室。卫生室里有一位中年男子,“同志,你有何事?”他问。
“我找刘医生。”
“我就是。”
“啊”杨保铜上前一步,伸手握住刘医生得手,“我叫杨保铜,杨再兴杨老头的小儿子。
谢谢你上次去杨家岭给我老爹挂水,我没付款,是我的长兄杨建生打电话给你的。记得吗?”
“哦。记得记得。你还亲自送过来呀。以后只要微信转账,不必来回跑啊。”
“毕竟我们没有过接洽,也没有加微信,应该来与你当面说说,更方便一些。你说是不是。”
“也是啊。一回生二回熟。”
“刘医生啊,我老爹受过一次伤,不知是否留下后遗症?饮食休息该注意些什么?”
“没听说过,咋啦?”
“哎。我老爹呀是一个热心肠,上次在我那里住,小区一些顽皮的孩子,在草坪上防火,发生了火灾。
一个小女孩被大伙围在中间,不晓得跑。他看见了,冲进火堆,把小女孩救出来。接着又冲进火场灭火,最后被浓烟熏倒,又吸进了浓烟,肺部受到感染。因此有些咳嗽。”
“怪不得他的咳嗽总是难得好。当时我也觉得奇怪。这下明白了。受过烧伤的肯定有后遗症。咳嗽易发,发了也难得好。这就是后遗症。
如果要问注意什么,尽量不要着凉,平时穿暖一点,少抽烟,最好不抽烟。要他不抽烟估计难。抽了一辈子烟,也早成习惯,要他戒掉不可能。你说是不是。呵呵呵。”
杨保铜点点头说:“也是啊。”
“关键在平时保养,不在喝药多少。平时保养到位,就不用吃药啊。”
“说的完全对。这要靠他自己啊。”
···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