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全文阅读
不仅秋梧宫进行了自查,贵妃和德妃也不例外,皇帝当日命尚宫局调查,显然是有所怀疑的。
但整整半个月过去,尚宫局并没有查出任何有用的线索,最终定性为意外事件。
无论众人相不相信,这件事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,渐渐地不再有人提起。
最后只有夏阳宫,淑妃始终坚信,绝不是意外。
但淑妃此次生产元气大伤,暂时也无力调查。
到了二月下旬,天气逐渐暖和起来,皇后身体也大好了,便传令各宫准备上巳节。
三月初三,柳涵清换上轻便的春装,来到太液池边,众人在皇后的带领下于水边祭祀。
因着淑妃早产事件,整个二月份宫里都有些压抑,趁着上巳节,皇后索性让后宫姐妹们都聚一聚。
于是,明媚的春光下,众人都换上了轻薄的襦裙,在太液池边玩起了曲水流觞的游戏。
淑妃没能到场,柳涵清就坐在贵妃下首,再次是德妃、杨昭仪等人,几个皇子公主们也被带出来在一边玩耍,如今宫中最大的皇子也未满七岁,倒不必避嫌。
眼看着那酒杯从皇后面前顺流而下,最终晃晃悠悠的停在了郑昭媛面前。
柳涵清不自觉地松了口气,就见郑昭媛大大方方的捞起酒杯,一饮而尽。
“竟叫臣妾中了头彩,臣妾不善饮酒,便在此献丑了,待会儿各位姐姐可不许取笑妹妹。”
“好好好,都是自家姐妹玩笑罢了,谁敢取笑,看本宫不罚她。”皇后笑眯眯地说道。
“那妹妹便以上巳节为题,抛砖引玉了。”郑昭媛略微沉思片刻,随后缓声道:
春风吹皱太液池,
柳鞭裂地醒龙螭。
敢呼上巳非祓日,
斩尽桃花换酒旗。
“好!郑昭媛真是深藏不露,姐妹中竟还有如此才女,尤其这后两句,当真是气魄非凡。”
皇后眼中异彩连连,众人也都被这郑昭媛惊了一下。
万万想不到,平日里沉默寡言毫无存在感的郑昭媛今日竟是一鸣惊人。
随后,皇后便让倚风又重新放了一杯酒下来,柳涵清紧张地看着那杯子。
眼看着它在贵妃面前就慢了下来,柳涵清大气都不敢喘。
好在,最终这杯酒停在了德妃面前,德妃微微一愣,抿了抿唇,“那臣妾便也献丑了。”
“好,今日妹妹们有什么才华的都要尽情展示出来,可不许再藏着掖着了。”皇后兴致勃勃地凑趣。
“德妃妹妹饱读诗书,想来定能作出更胜于郑昭媛的诗。”
苏贵妃也看热闹不嫌事大,在一旁起哄。
“臣妾并无郑昭媛的才气,只是想着,去岁上巳节,天下尚在战乱之中,如今已是刀枪入库,万民乐业,我们姐妹亦有如今这样的时光,皆是仰赖陛下恩德。”
德妃一脸郑重,肃然道:
圣德垂千古,
乾坤共沐春。
仁风披九域,
睿藻焕三辰。
众人面面相觑,皇后率先开口,“德妃有心了,陛下自然是圣明烛照,我等共敬陛下一杯,祝陛下长乐无极,大周千秋太平。”
“是。”众人齐声应诺,还好准备的果酒,即使不胜酒力,也不至于一杯倒。
许是为了缓和一下气氛,倚风迅速又放下一杯酒,这一次,酒杯停在了贵妃面前,贵妃直接自罚三杯,再度开启了下一轮。
柳涵清屏住呼吸,待那酒杯停在了杨昭仪面前,才放松下来。
杨昭仪依然是那副弱柳扶风的样子,轻轻地拾起酒杯饮下,“臣妾亦是不胜酒力,诗词一道也只是略知一二,还望各位姐姐海涵。”
说罢,看着池边绽放的春桃,道:
胭脂泪染锦重重,
半委尘埃半逐风。
香魄已随流水去,
忍看新绿换残红。
“好!”皇后依然很给面子的高声喝彩,“杨妹妹这首文采斐然,颇有林下之风。”
“好是极好,只是过于悲戚了些。”贵妃忍不住搭话。
“贵妃说的不错,杨昭仪可是不适宫中生活?”
不待众人回话,远处忽然传来一道男声,却是卫子珩来了。
“陛下万安。”众人齐声道。
“朕安。都免礼入坐吧。”卫子珩摆了摆手,很是随意的坐在了皇后身边。
待众人都坐下了,杨昭仪又单独施了一礼,“陛下恕罪,臣妾并无不适,只是才思不足,堆砌辞藻,让陛下和各位姐姐见笑了。”
“没有不适就好,陛下只是关心你,不必挂心。”
皇后看了卫子珩一眼,转头关切的看着杨昭仪,“你从江南远道而来,有些思乡也是人之常情,不过切不可哀毁过度,伤了自身。”
“是,臣妾省得。”杨昭仪行了一礼,退了回去。
“姐妹们玩闹,倒是让陛下见笑了。”皇后又对卫子珩道。
“皇后安排甚好。”卫子珩微微颔首,扫了一眼在场众人,又道:
“前些日子弘文馆已经修缮好了,朕今日已经安排了翰林院轮班去授课,璟佑明日便去弘文馆读书罢。”
“是,儿臣遵旨。”大皇子乖乖地领旨谢恩,皇后瞧着也很高兴。
本来早就应该去读书了的,只是弘文馆年久失修,如今总算修缮好了。
贵妃忍不住道:“陛下,再过两月二皇子也五岁了,大皇子五岁时早已开蒙,您看?”
一旁的二皇子瞪大双眼,不可置信地看着贵妃,嘴唇动了动,到底碍于卫子珩在此,并不敢开口。
柳涵清和德妃也忍不住向皇帝看去,不说开蒙读书,其它皇子公主连个大名都还没有,前些年战事频繁,他们不敢多提,如今总该有个着落了吧。
“朕已令宗令修了玉碟,为诸皇子公主造册。”卫子珩点了点头,又看向众人道:
“日后皇子公主年满五岁之后,皆需去弘文馆上学,年满七岁后,则需回禀皇后,由皇后在兴庆宫内择一处宫殿独自居住,可听明白了?”
“是,谨遵陛下旨意。”众人福身。
在场几个小的,大公主、二皇子、二公主这几个快满五岁的也大概听明白了,跟着行礼。
余下几个不到三岁的,还在嬷嬷怀里玩耍,完全在状况外。
柳涵清瞅了眼小团子,心下嘀咕,叫了这么久团团,这下可算是要有大名了。
不过,安排二皇子去弘文馆上学也就罢了,怎么公主也安排在弘文馆?
德妃这个规矩精竟然也没发表意见,还是说德妃只有一个儿子,暂时想不到公主的问题?